
根據《中國“互聯網+”指數報告(2018)》,“互聯網+”指數位列前三甲的是深圳市、廣州市、北京市。廣東連續三年排名各省“互聯網+”指數第一,廣州仍是全國數字政務指數值最高的城市。具體看“互聯網+”指數的省份分布,珠三角地區的廣東省連續三年排名第一,江蘇省、浙江省緊隨其后,三省總和占全國的33.1%。北京市和山東省分列4、5位。中部地區的河南省表現出色,從去年的11名上升至第8名。
我國數字經濟總量持續增長,2017年全國數字經濟體量較2016年增長17.24%,為26.70萬億元人民幣。相較2017全年6.9%的GDP增速,中國數字經濟的增長速度迅猛。而且,數字經濟占國內生產總值(GDP )的比重,也由2016年的占比30.61%上升至2017 年的占比32.28%,數字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穩步提升。由此可見,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提質增效、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醫療、教育及文化娛樂延續了去年的爆發式增長勢頭,產業指數增速繼續領跑所有行業,分別達到371.90%、226.09%和79.31%,成熟的移動支付技術,正在成為這些行業發展迅速的關鍵因素。《2017深圳市互聯網發展狀況研究報告》顯示,深圳共有29個政務APP,數量居廣東省第一。微信、支付寶、網站“全發力”,其中微信和支付寶的城市服務可提供幾十項服務,同時數十個政府部門都開辦微信公眾號。就是說,深圳網民可以在“指尖”完成數十項業務辦理,就連個人生活事務都不例外。
各地區產業迅速實現數字化的同時,2017年政府數字化的舉措也在不斷豐富和強化。政務服務數字化取得快速發展,數字化促進了政民之間更強關系、更高密度的連接,其進展也正邁入更廣的深水區。其中,廣州仍是全國數字政務指數值最高的城市,平臺入口提供的服務項目數多達108項,深圳以微弱差距緊隨其后,廣佛同城化帶動佛山也加快了數字化步伐,受益于深圳創新外溢和產業承接的東莞,移動政務發展同樣亮眼,位于全國第四位。
從城市增幅看,2017年,數字中國發展具有明顯的地域輻射效應。以長三角地區,廣深,廈門,川渝,武漢長沙濟南,鄭州,西安,沈陽這些城市為局部核心,其周邊城市的增幅均表現良好,更為可喜的是,這些增長極正在由中部和沿海的人口大省,向西部延伸。根據“數字中國脈動地圖” 我國數字經濟版圖已經明顯向中、西部地區拓展,增長極正在由中部和沿海6 人大省向西部延伸。基于這些趨勢可以判斷,未來全國各地區的數字化經濟發展,將更加的充分和均衡。中國數字經濟正處在從量變到質變的關鍵節點上,在國家積極推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模式的轉型升級大背景下,各省市地區都將數字經濟發展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動能。
1、深圳廣州進入“社交指數”前五。在衡量一個城市或地區在在線數字社交行為總量的“社交指數”方面,排名前五的城市分別為重慶、深圳、成都、廣州和上海,而深圳、杭州、東莞、長沙、廣州五座城市的連接度最高。
2、社交支付在南方更為流行。“社交支付”也就成了中國人數字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 年“社交支付”排全國前五位的城市分別為深圳、廣州、北京、上海和東莞。從這一榜單中也可以看出,紅包等社交支付在南方更為流行,進入全國前十的北方城市只有北京和西安。
3、廣深市民愛看新聞并喜歡評論。為了衡量各個城市在數字時代文化和精神領域建設進展狀況,報告匯總新聞客戶端、視頻、流媒體、在線文學、網游等多種數字文化產品的使用總量數據,形成“數字文化”分指數,排在全國前五位的城市分別為北京、上海、深圳、重慶和廣州。而2017 年打開新聞次數最多的城市前五位分別為深圳、廣州、成都、武漢和長沙;看罷新聞留言評論次數最多的城市前五名分別為北京、深圳、合肥、成都和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