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小客車指標調控管理辦公室發布今年第二次機動車指標申請情況。個人申請新能源汽車指標數量大增,雖然新能源汽車指標不需要“搖號”,按照申請順序先到先得,但按照目前排隊規則及指標配置數量計算,新能源個人指標或將排到2023年。截至2018年4月8日24:00,小客車配置指標累計收到個人普通小客車配置指標申請和確認延期的共2801318個,和2月份數據基本持平;累計收到個人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申請和確認延期的共234650個,相較2月份增多2.4萬余個。
有50975家企事業等單位申請普通小客車配置指標83346個;有6213家企事業等單位申請新能源小客車配置指標8946個。 2018年北京小客車指標年度配額為10萬個,其中普通指標額度4萬個,新能源指標額度6萬個。按照規定,通過資格審核的個人示范應用新能源小客車指標申請,按申請時間先后順序直接配置指標。當年指標額度用盡后,申請人輪候排序,因此2018年新能源小客車個人和單位指標首期已全部用盡。如果按照目前排隊規則及指標配置數量計算,新能源個人指標或將排到2023年。
截至2月底,北京已累計建成公共充電樁約2070處、1.88萬個,形成了六環范圍內平均5公里的服務半徑。然而,建設規模的快速擴充卻不等于充電樁實現了應有的服務效率。日前,北京商報記者分多路共走訪了北京的8個區,實體探訪了601個公共充電樁的使用情況。調查發現,整體來看,中心城區公共充電樁使用率普遍高于周邊城區。對于使用率較低甚至長期閑置的公共充電樁,燃油車占位、損壞修理不及時等管理缺位,以及分布過密或偏僻難找等問題凸顯,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停車費與充電費倒掛等現象。北京商報記者實地走訪的充電樁共601個,其中獲得明確使用情況的占73.38%、441個。整體來看,中心城區的公共充電樁使用率相對較高,與人流、車流密度基本呈現出正相關的狀態。不過,即使是周邊城區中也不乏商業綜合體及新型工業園區周邊需求集中、使用飽和的情況,而中心城區也存在明顯的白天、夜間使用率落差較大的問題。海淀區、通州區、昌平區、朝陽區所走訪公共充電樁片區的使用率相對較低。除了朝陽等區的部分片區充電樁全部或部分損壞造成最高100%設備閑置外,通州區、海淀區、昌平區等都出現了閑置率高于九成的片區。出現部分充電樁分布過于偏移或集中,主要原因是北京的新能源車充電樁建設前期規劃缺乏對充電需求的深度調研。